欢迎您访问贵州自考网!  今天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串讲笔记 >

贵州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八)

2018-11-16 16:34来源:贵州自考网

(二)社会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改革的实质和作用

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形式。同时,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其次,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因此,社会革命一般是由下层群众首先发动的,社会改革则是自上而下展开的。

再次,从历史上看,社会革命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社会改革虽然也要付出代价,甚至流血牺牲,但一般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社会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一种新社会制度建立的初期,总是存在着大量的旧社会制度的残余。这时的社会改革,在改善新社会的社会体制的过程中,还包含着消灭旧制度残余的任务。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都具有这种作用。在一个社会制度的中后期所进行的改革,虽然为的是使这种社会制度持续存在,但由于对生产关系和_卜层建筑作了某些局部调整,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怍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在一定社会制度的后期,向新社会制度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还出现了新社会制度的萌芽或因素。这时的社会改革,虽然以维护旧社会制度为主旨,但往往又包含着承认甚至促进新社会制度的因素发展的内容。

第三,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既是对改革及其发展要求的反映,又为改革开拓道路,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社会改革具有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提高精神文明水平的作用。

总之,社会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通过对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不合理的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巩固、完善一定的社会制度或使其持续存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有某种程度的发展。

2、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在世界古代史上,公元前8世纪亚述国王提格拉特帕拉尔三世以铁的出现和生产为基础对军事建制、组织体制和武器装备等方面的改革;公元前6世纪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适应帝国扩张和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需要,对政治机构、军事组织和税收等制度进行的改革;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最高统治者伯里克利以当时的经济发展为背景,对雅典的民主政体制、移民以及平民就业制度等力面所作的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近代和现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在不断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在中国古代史上,战国时代秦国的商鞅变法,导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主义国家的建立;汉朝初年的改革带来封建社会前期的“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强盛时期;唐朝前期的改革带来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使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达到了极盛时期。、后来,宋朝王安石的改革,以及元、明、清时期的各次改革,都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了…定的推动作用。

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改革具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是被动的、自发的,统治阶级往往是在被统治阶级强烈反抗的条件下,不得已而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某些调整的。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虽然也能满足群众的某些利益和要求,但从根本上说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而进行的,因而不能广泛地唤起民众,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地得到解决;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社会的矛盾,但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它的固有矛盾。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所以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就是说,改革并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是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不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领导核心。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新质不断积累、旧质不断消亡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而是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进行调整。改革只能有秩序地渐进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因此,必须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我国的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个方面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社会主义如果不改革开放,必然窒息自身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如果不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必将导致资本主义,把中国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体系。

四、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①本书主要讲狭义的文化。

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历史积淀及其所体现的精神特质,渗入人和社会的物质与心理层面,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处事态度以及社会的风俗习惯融为一体,可以说,文化是人生下来就耳濡目染其间的精神家园。文化渗透在人类社会的一切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由片面向全面发展。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从本质上说,文化是人和社会的具体存在方式,它具有以下三个根本特性:

第一,文化的创造性。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东西,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内含着人是文化的主体、人是文化的目的的思想。一切文化都是属于人的,“自然”的东西不属于文化范畴。文化使人工产品与自然物品区别开来。“文物”之所以不同于“自然物”,就在于它不仅包含着“自然物”的物质内容,而且还包含着人的创造活动的内容,包含着由社会历史所形成的人的智力、能力、趣味、取向等各种特殊的人化形式,即人的创造活动所赋予的形式。可以说,文化本身就意味着人的创造。

第二,文化的自由性。文化具有人化的形式,但只有当这种人化形式对它的创造者以及可能范围内的一切人都有意义的时候,才具有文化的含义。这个意义从最高层次来说就是人的自由。因此可以说,自由是文化的最高理性的体现。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标志着人的主体力量的增强、人的活动的自由度的提高。正如恩格斯所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第三,文化的兼容性。文化的兼容性是以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开放性为前提的。任何文化都是历史的、具体的。由于地域、民族、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特点。从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上来看,主要的大文化系统有中国(东亚)文化、印度(南亚)文化、西方文化、阿拉伯文化、拉丁美洲文化、俄罗斯文化、非洲文化等。从历时性角度说,有原始社会的文化、奴隶社会的文化、封建社会的文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等。文化的开放性促使不同文化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兼容、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因此,文化既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文化的多样性是以统一性为基础的,而文化的统一性又是以多样性为前提的。文化的多样性表现了文化的个性和特性,不同的文化会有矛盾、冲突、摩擦;文化的统一性表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补、融合与共存性。文化的个性和共性是辩证统一的,文化的共性存在于文化的个性之中,文化的个性中包含着文化的共性。

(二)文化的社会功能

当我们思考社会历史的文明进程时,不禁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人与人之间是通过什么联结成社会的?一代又一代的人是通过什么联系成历史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地域性的历史又是通过什么转变成世界历史的?这些问题,既要从经济、政治等方面加以说明,又需要从文化的功能中寻找答案。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文化具有信息功能。文化以信息为中介建立起人们之问联系的纽带,文化本身就凝结着历史的联系。正是人能够进行文化创造,使人创造的成果信息化,并依附于文化产品的载体之中。所以当人的本质对象化于文化产品的客体中时,人们之间的联系就既可以超出个体活动的空间限制,又可以超出个体生命的时间限制,从而形成社会有机体的“遗传密码”,建立起广泛而深远的、相隔无数代的社会历史联系,使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社会状况呈现出共同性或统一性,并且又使社会历史发展呈现出连续性。

第二,文化具有教化、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文化的教化和培育功能主要是通过知识体系、行为方式等规范人的行为。使人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成为社会的人。社会的生产发展和文化发展造就了每一代人,使每一代人继承着历史上的一切成果。每一代人在继承历史成果的基础上,又以自己的实践和认识创造和丰富着。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文化的产物。

第三,文化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为中介,形成不同的活动模式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文化特别是它的活动模式的每一次重大更新和优化,都在改变着人类满足自身需要的手段,同时又带来新的更高级需要,这种新的更高级的需要,又促使人们创造新的满足需要的手段。人类社会就是在需要与文化活动模式的不断更新巾获得发展的。

第四,文化具有认识功能。人不仅是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而只是创造和使用符号的动物。借助于符号,文化能够广泛地传播,能够历史地积淀。于是文化就必然具有一定的认识功能:其一,文化扩大了人的认识主体性,促使认识在文化“遗传”的基础上发展。其二,文化又提供了人的认识背景。这种背景是以文化的历史积淀作为各民族代代相传的既得的思维传统。它以一种潜在的惯性力量制约着人的思维过程,形成特定的认识背景以及信息的筛选和理解系统。其三。文化又是各民族自我认识、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认识总是反映一定民族心态结构的认识,而民族的自我认识又总是文化交往的产物,只有在与其他各种文化形态的交往和比较中,才能深刻地唤醒民族的自我意识。

(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来源,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而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目的,就是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先进文化建设的任务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是: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首先,它具有坚持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次,它具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功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思想道德领域,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次,它具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功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担负着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重任,发挥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发挥着弘扬科学精神和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发挥着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的作用。

上一篇:贵州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七)

下一篇:贵州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