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对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看法和见解,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包括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文学艺术思想等各种理论与思想形式,涵盖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宗教观等各种思想观念,它们相互有机联系,构成一个网络状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渗透到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逐步萌芽和产生,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而逐步发展形成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和思想家,在政治、哲学、法律、经济、文化、艺术、教育、道德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于进取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马克思主义历来充分肯定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历史贡献,并对资产阶级学说中有科学价值的理论成果和思想观点加以继承和借鉴。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即使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而当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特别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后,随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体上逐渐丧失其历史进步性,日益演变成公开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体系,从而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
3、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为什么说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利己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必然产物,是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阶级所共有的观念,“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私有者的至理信条。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最高和最后形态,因而利己主义也发展到了顶峰,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马克思在揭示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根源时曾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你们的利己观念使你们把自己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从历史的、在生产过程中是暂时的关系变成永恒的自然规律和理性规律,这种利己观念是你们和一切灭亡了的统治阶级所共有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成为主宰资产阶级的灵魂,拜金主义成为至高无上的准则,形成了“我赚我的钱,其他一切都与我无关”的心理和习惯。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的金钱至上的利己主义时指出,资产阶级“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确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②所以,资本主义利己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为一已私利而获取金钱。这种以获取金钱为特征的利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3、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资产阶级利己主义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体现在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资产阶级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关系的产物。在阶级社会里,人生观具有阶级性,各个阶级都有其自身的人生观。资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代表者,其人生观必然是从维护其一己私利出发,主张个人至上。他们以个人利益作为人们行动的唯一推动力,宣扬“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原则,奉行利己主义,追求个人享乐的人生哲学。
资产阶级主张利己主义的人生观,其论据是人的“自然本性”就是从感性出发而趋乐避苦,总是从生理本能的需要而追求于己有利的事物,从而得出人的本性是极端利己的结论。实际上,人固然有其自然属性,但更重要的在于人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动物,是因为人具有社会属性。在阶级社会中,这种社会属性表现为人的阶级性。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并不是人的本性,更多表现为私有制社会中剥削阶级的本性。
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人生观,宣扬人生的目的就是谋求个人利益,追求个人的幸福和享乐。为此就要采取各种手段获取实现其个人利益和享乐的金钱,因而赚钱成为实现其人生利益的最好手段。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违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①“活着就是为了赚钱”,这是对资产阶级人生观的深刻写照。
(2)资产阶级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对于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意义、作用)进行评价的根本观点。价值观受人生观所影响和制约,在阶级社会中,价值观同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资产阶级抹煞价值观的阶级性,宣扬价值观的主观性,认为价值观应由个人的主观意志和心理感受出发来加以判断,是由人的兴趣、爱好、欲望、目的等主观因素所决定的。这是以一种超阶级的价值观来掩盖价值观的阶级性。实际上,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决定他们是从维护资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利益出发,以极端利己的观点来判断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他们表面上强调要维护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利,实际上是要求尊重资产者的价值和尊严,实现和保障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权利。在资产阶级心目中,广大劳动者被视为卑微的下等人,他们除了具有资产阶级赚钱的工具的价值外,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没有其他平等权利可言。总之,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是立足于利己主义之上,是以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为原则的价值观。
资产阶级价值观的重要特征是以金钱作为判断价值的标准,以获取金钱作为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的体现,把是否能获取金钱和获取金钱的多少看作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真实尺度。恩格斯曾深刻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确定人的价值……谁有钱,谁就‘值得尊敬’,就属于‘上等人’,就‘有势力’,而且在他那个圈子里在各方面都是领头的。”①“金钱确定人的价值”,这就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核心。
(3)资产阶级的道德观
道德观是指有关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准则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里,道德也是有阶级性的。资产阶级的道德观是为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服务的。它以尊重和增进个人利益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利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伦理道德观念出现十分混乱的现象,享乐主义、颓废主义、孤立主义、消费主义等形形色色的腐朽道德观泛滥,社会上各种荒诞怪异的寻欢作乐、情欲发泄成为资产阶级生活的重要内容,而各种犯罪事件更是层出不穷。这反映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导致社会道德观念走向腐朽和堕落。
应当明确,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观是资产阶级道德观。但是,由于道德观本身还受道德传统、文化素养、民族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和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健康和优秀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仍被传承发扬,而且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念的影响日益增大,因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也保留和存在着一些好的社会风尚,如文明礼貌、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勤劳奋进、互助友好等。这些优秀的社会风尚,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共同财富,不能与资产阶级道德观混为一谈。
本章小结:
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和最普遍的经济形式。建立在分析商品货币关系基础上的科学劳动价值论,深刻阐明了劳动二重性、商品价值构成与创造、货币本质与职能、商品经济基本矛盾,以及价值规律等一系列重要经济理论问题。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是在封建社会末期的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基础上产生的,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而资本原始积累则大大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全确立是通过产业革命实现的。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是价值增殖过程,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必然造成大量失业人口和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对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看法和见解,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利己主义体现在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各个方面。